科研进展
刘青松药学团队在新型药物制剂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文章来源:梁华民   发布时间:2021-03-09

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刘青松研究员、刘静研究员课题组在纳米递药系统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发了一种新型核-壳型纳米晶@脂质体杂化纳米递药系统,该载药系统具备高载药量、高稳定性及肿瘤组织/细胞靶向性。目前,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药物制剂领域的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当前,新药研发的成药性面临巨大挑战,统计显示90%的候选药存在水溶性问题,从而引发口服吸收差、疗效不佳等问题。此外,水溶性问题使注射给药也面临巨大挑战。这严重限制了候选药物的临床转化。近年来,以纳米晶和脂质体为代表的新型纳米制剂发展迅速,已有多个基于纳米晶和脂质体的纳米药物实现临床转化,获批上市。通过对原料药纳米化获得的纳米晶可提升药物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具有高载药量的优势;但纳米晶存在稳定性不佳和药物非受控释放等问题。脂质体作为发展最为成熟的纳米递药系统,具备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具有高稳定性及表面易于功能化等优势,但对于水溶性差的药物的载药量非常有限(通常低于10%)。两者各自的缺陷限制了纳米晶和脂质体的临床应用,使其临床转化面临巨大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团队整合纳米晶和脂质体各自的优势,将疏水性药物纳米晶颗粒载入脂质体亲水内核,设计和发展了一种新型的核-壳型纳米晶@脂质体杂化纳米递药系统,它具备高载药量、高稳定性、表面功能化和肿瘤组织/细胞靶向性等优势,有效克服了纳米晶和脂质体各自的缺陷。研究团队将设计构建的纳米晶@脂质体纳米递药系统应用于自有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候选新药CHMFL-ABL-053053,制备了高载药量(载药量:19.51%)和高稳定性的053纳米晶@脂质体纳米药物。体内生物表征显示,在大鼠体内的半衰期显著延长,在小鼠移植瘤模型上的药效相对于053原药提升显著,肿瘤抑制率由原药的48%提升到98%,肿瘤基本消退。该成果有望为基于纳米晶和脂质体的纳米药物的设计和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该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纳米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基金、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合肥市领军人才、中科院青促会等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jpharm.2021.120418

 

053-纳米晶@脂质体纳米递药系统的构建及生物效应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