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动态
中科院合肥肿瘤医院推出分子诊断临床新项目
文章来源:王浩翔   发布时间:2017-11-22

近日,由中科院合肥肿瘤医院医学病理部牵头组建的基因扩增(PCR)实验室顺利完成专家论证和前期准备工作,首批正式推出了乙肝病毒、手足口病病毒、幽门螺旋杆菌(HP)核酸扩增(PCR)荧光检测、乳头瘤病毒、EGFR基因突变检测等16项分子诊断临床新项目。安徽省暨合肥市居民申报这些分子诊断项目也将更加便捷,推动省内医疗行业更快向“精准医疗”领域发展。

“以前医院收到的样本很多需要送到各个公司进行基因检测,有的还需要送到外地,今后在我们医院就可以进行这些分子诊断项目,很方便,也很权威”戴海明教授说,目前,肿瘤医院已启动16项分子诊断项目,包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结核分枝杆菌的病毒核酸检测,手足口病相关病毒检测,柯萨奇病毒A16型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P)核酸扩增(PCR)荧光检测,EB病毒核酸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28种基因分型检测,叶酸代谢能力测定,T细胞亚群,TBNK细胞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基因检测,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基因(OXA23)检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基因(VanAVanB)检测等适用于普通居民的常见病、传染病的筛查与诊断;以及人类EGFR基因突变检测,人类ALK基因融合和ROS1基因融合联合检测,人类R-ras基因突变检测等适用于肿瘤患者的指导用药。

PCR是一种先进的生物学检测技术,是基因检测的一种手段,具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快速、简便等特点。当某种病原微生物含量极少时,传统的检测方法难以检出,但通过PCR技术可将DNA片断扩增到百万倍以上,能精确检测出病毒在患者体内存在的数量、是否复制、是否传染、传染性有多强,及时判断病人最适合使用哪类抗病毒药物,判断药物疗效如何,有利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检验依据。PCR实验室及系列检测项目的上线为诊治、预防、控制突发性、群体性不明原因等疫情提供了科学的检测依据,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也为肿瘤患者的个体化疗效带来福音,项目的临床应用将为肿瘤发生的病因学诊断、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评估患者预后、动态监测化疗疗效、预测小分子靶向治疗敏感性及指导个体化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医学病理部是中国科学院合肥肿瘤医院近年探索医研结合新模式整合组建的全新科室,由美国梅奥医学院博士后、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戴海明教授领衔的6名海归科学家和优秀临床医技专家为主要团队骨干。他们在研究课题的选题上,注重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力求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解决临床常规诊断手段难以解决的盲点问题,建立、开发了一系列适于临床的分子诊断方法,这些都将在基因扩增(PCR)实验室得到应用。此外,医学病理部下设的远程病理诊断中心、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验室、肿瘤生物样本库等也将陆续投入使用。

项目启动会

医学病理部实验室

医学病理部人才团队

PCR实验室